MBL的结构与功能 人类MBL基因定位于第10号染色体上,有两个基因,其中MBL1是伪基因,只有MBL2(下述MBL即指MBL2)能够编码蛋白质。MBL功能依赖于蛋白质多聚化程度和血浆水平,结构基因变异可能会产生不能多聚化的产物,从而不能激活补体,编码区上游的变异会影响MBL血清浓度。慢性病毒性肝炎也与MBL缺乏有关。在动物模型中观察到MBL识别并杀死某些恶性细胞。MBL通过3个方面发挥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对病原微生物的调理作用;活化MBL途径;结合、中和某些病原体。 MBL在艾滋病中的作用 1.作用基础 MBL能与HIVgpl20蛋白上高表达的甘露糖基结合,并使其唾液酸酸化,调节二者结合,葡萄糖基化酶抑制剂和神经氨酸酶可促进MBL与gpl20的结合。HIV gp120上高表达的甘露糖基是MBL与HIV作用的关键。Haurum等研究显示MBL可与gp120的重组体结合。Saifuddin等把MBL固化在微孔滴定板上俘获HIV病毒,显示实验细胞系产生的HIV病毒株和所有原始分离HIV病毒株都能与MBL紧密结合,用MBL在微孔板上涂层可以多俘获5%~10%的HIV,而等量的HIV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多俘获的量通常不超过0.5%。 2.作用环节 目前认为MBL与HIV作用的机制可能涉及4个方面:补体活化、调理作用、中和作用和封闭DC-SIGN。 补体活化:MBL是补体活化的MBL途径的始动因子。但关于HIV或感染HIV的细胞活化MBL途径的研究不多。当不含MBL的血清和含有MBL的血清加入滴定巢时,后者会出现显示MBL途径活化的C3和C4补体成分的沉积。这个实验说明MBL可以活化补体活化的MBL途径。gp120上这种增加了的高表达的糖基可能增加MBL结合gp120和活化补体的能力。更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如Saarloos等则发现T细胞上表达的HIVgp120表面膜蛋白并不能有效结合MBL,而且细胞上与gp120结合的MBL也不能有效活化凝集素途径。 调理作用:Ying等用单核细胞摄取HIV来评价MBL的调理作用。实验显示,用MBL孵化的HIV野生株可以使单核细胞摄取的HIV增加6倍。表明在体内MBL可以通过结合病毒和调理组织巨噬细胞来影响血液中HIV的清除。 中和作用:Ezekowitz等首先用MBL培养H9T细胞系产生100个感染单位HIVⅢB,然后用HIVⅢB感染T细胞的H9细胞系,MBL在1 μg/ml、30 μg/ml、50 μg/ml浓度时中和HIV病毒株的百分比分别为25%、75%和*。与用另一个HIV细胞系衍生病毒株HIVMN观察到的结果相似,这些实验部分揭示了MBL对HIV的中和作用。 MBL与艾滋病的相关性研究 关于MBL与艾滋病的相关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艾滋病对MBL水平的影响;MBL水平与艾滋病的进程的相关性。对于艾滋病中的MBL变化,Garred等报道低水平MBL的病人(包括由于MBL基因突变引起的MBL表达减少)对HIV的易感性增加。但Pastinen等却发现高水平的MBL与HIV的感染明显相关,而Malik等研究发现,HIV的感染与MBL无关,他们研究哥伦比亚人群发现,MBL基因型的B、C和D与血浆MBL的浓度相关,但与HIV-1的易感性不存在相关性,因而不支持MBL水平是HIV-1感染的风险因子的观点。 MBL水平对艾滋病病程的影响,各家报道也出入很大。McBbride等认为MBL对艾滋病的进程无影响;Hundt和Mass等认为高水平的MBL对艾滋病病程的影响是阴性的(低水平的MBL对艾滋病病程是有利的);Boniotto和Garred等则发现高水平的MBL对于艾滋病病程是有有利影响的。 同时,由于MBL是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就艾滋病的发病过程而言,不同病期的表现也会不一致,Nielsen等进行的纵向调查发现MBL的水平与艾滋病的病程无明显相关性。Heggelund等发现进展期艾滋病MBL水平是升高的,这可能与HIV感染本身相关,也可能与机会性感染有关。 国内研究现状与展望 目前,国内在MBL的种族特点、单抗制备、检测试剂开发、基因变异位点的监测、不同疾病中的水平检测等方面开展了一些研究,但在MBL与艾滋病关系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作为先天性免疫系统的关键成分,MBL在一线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免疫系统尚未成熟或存在原发性或继发性免疫缺陷,或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这些人群患感染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风险更高,预后更差。这些患者应常检测MBL状态,早期发现有患病及并发症风险的个体,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MBL还可以与药物结合,使治疗更加合理化。综上所述,随着对MBL基因,蛋白和临床研究的日益完善,先天性免疫系统的重要成分MBL,有望在个体化医疗中应用。 为开展MBL与艾滋病的相关研究,我认为:①尽快建立国内艾滋病病人MBL的基础数据库,如血清水平、基因特点;②研究MBL在艾滋病不同阶段的变化,进而阐明其在艾滋病中的作用及机理;③寻找可能的作用环节,为下一步艾滋病治疗药物的开发打下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