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质免疫沉淀(ChIP)技术的难点及应用 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简称ChIP)是研究体内蛋白质与DNA相互作用的一种技术。它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可以真实地反映体内蛋白因子与基因组DNA结合的状况。随着对基因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这项技术正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科研的各个领域。 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基本完成,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而基因表达的调控又是功能基因组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研究某个蛋白因子的调控功能,可以通过对蛋白活性(激活或抑制其活性),蛋白数量(过表达Overexpression或基因缺陷型Knockout), 以及蛋白功能(功能缺陷型蛋白Dominant-negative mutation)的控制,影响下游基因的表达,而下游基因的变化又可以通过基因芯片(cDNA Microarray),抑制消减杂交(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差异显示RT-PCR等方法进行研究[1]。然而这些方法都无法提供证据证明这些变化是受某个蛋白因子直接调节的,还是间接的其他变化导致的结果。所以,要想提供蛋白因子直接调控的证据,就要直接检测蛋白质-DNA的相互作用。传统的方法包括转录因子结合实验(Transcription Factor Assay),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DNase I 足印法(DNase I footprinting),酵母单杂交系统等。但这些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充分反映生理情况下DNA与蛋白相互作用的真实情况,而且很难捕捉到在染色质水平上基因表达调控的动态瞬时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