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露在夜光下导致的褪黑激素抑制与癌症率升高有关 研究者认为暴露在夜光下导致的褪黑激素抑制与癌症率升高有关,但是尚不清楚其具体作用的机制。 “暴露在夜间光线下会扰乱我们的生物钟,改变了成百上千万年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周期节律。光污染是一个应该值得*关注的环境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经将夜班工作列入了癌症的高危因素,”研究者指出。 以色列海法大学生物钟研究中心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夜间光线有致癌效应。该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通过一系列初期研究证实了两者之间的。ELISA试剂盒“高功率的电灯会导致‘环境性光污染’,研究证实这同时也是一种致癌污染。”该研究的发起人Abraham Haim教授指出。 Abraham Haim教授初期的一些实验研究显示生活在夜间照明时间较长地域的人们更容易罹患癌症,男性可导致前列腺癌,女性则好发乳腺癌。研究者们认为夜间光线抑制了褪黑激素的产生。褪黑激素由人体松果腺在夜间分泌,与人体夜间活动和季节相关。当这种激素受到抑制,癌症的发生率则增高。 研究结果再一次证实夜间光线与癌症之间的。第三组小鼠的癌细胞生长zui小(平均0.85cm3),第四组小鼠癌细胞生长zui快(平均1.84 cm3),*组次之(5.92 cm3)。研究同时证实褪黑激素抑制确实可以影响肿瘤的发展。长时间暴露在光源下但同时给予褪黑素处理的小鼠肿瘤平均大小仅有0.62 cm3,与短时间光线暴露组的小鼠没有太大的区别。研究也发现用褪黑激素处理的小鼠死亡率显著低于未处理组。 |